有一句话叫做 Eucation system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an political system. 教育是社会体系及政治体系的反映。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本质上的区别。美国大学教育始于 1636 年建立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近 400 年的历史。而中国大学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美国大学的制度与美国文化和精神一脉相承,难以复制。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政治环境造就了中美大学的不同。
大学类型
中国大学目前有四年制本科以及三年制大专院校,大部分为公办大学,也有不少民办高校的存在。而美国大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划分:
从资金来源来说,分为政府出资的公立大学( Public institution )和私人捐款建立的私立大学( Private institution )。现在美国大学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平分秋色,US News 的排名前二十都是私立的大学。公立大学以及社区学院( Community College )确保了州内公民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只要想上大学,都有优质而价格低廉的学校可以选择;私立大学基本不受政府的制约,确保了美国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保证了大学的多样性和活力。众多的大学让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又促使着所有大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性价比。
从大学学制来说,分为本科研究生博士项目的研究型大学( Research University )或者说是综合性大学、两年制社区大学( Community College )、专注于四年本科精英教育的文理学院( Liberal Arts College )。美国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提供四年本科教育,大多有研究生或者博士学位设置,类似中国一般四年本科大学。社区大学可颁发副学士学位,更多人把它当做是申请名校的跳板,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学院和中国的专科学院是不一样。因为社区学院门槛低学费相对低廉,也是不少人的选择。而文理学院又名贵族学院,以小而精,注重博雅教育出名,一般不设研究生院。
从是否盈利来说,分为非盈利性大学( Non-for-profit instituion )和盈利性大学 (For-profit Intitution)。美国的大部分私立大学都是非盈利性的,捐款和学费的收入可以维持大学的正常运作即可;盈利性大学近几十年开始慢慢出现,这类大学更加像职业培训中心,直接根据公司对于未来员工的招聘要求,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更加容易在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
美国大学类型众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最后确定选择一所学校入读。学生既可以选择做全日制学生( full-time )专门念书,也可以选择兼职( part-time ),在上班的间隙上课。此外,美国各大学间学分互认,学生完成所要求的学分即可毕业,可以选择双学位( ouble major )、可以休学一段时间后再回来继续念书( gap year )、可以转专业( change major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转学( transfer );可以同时在几个学校修学分;也可以选择不读学位,只修几门自己想学的课。这种灵活性是国内大学不能相比的。
专业选择与课程设置:
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是不必先选定专业的。一般大学前两年都是进行通识教育,学习一些公共科目,如: 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学生们在接受这些教育之后,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各个学科领域的内涵,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决定接下来选择什么专业。即使你已经定下专业,在大三时仍然有机会更换自己的专业,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不难。国内转专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美国大学是只要你修够学分即可毕业,所以三年完成本科学习并不罕见,这也是国内本科不能做到的。
而国内本科虽然也有双专业,转专业(这种情况也不是很多,好学校比较多)、转学(需要找关系)、休学(一般也都是特殊情况),在职研究生和函授(是和全日制学习分开进行),和美国大学非常自由的学制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比尔盖茨肄业可不是中国大学里面说的退学,他在大学里的学分都保留着,不管过多少年,比尔盖茨只要想回去,重新用以前的学分,上完剩下的课拿学位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学习氛围和定位:
经历了国内高中没日没夜的学习和高度紧张的高考之后,在国内,很多人都把大学当作消遣放松的圣地,因而不知不觉放慢了学习的脚步。而在美国,由于学校对于学分和实际应用的要求,你必须要很努力地在四年中继续锻炼和提升,才能顺利毕业,不落于人后。也因为这种努力的氛围,无形中督促你跟上大家的脚步,好好学习。
中美的大学教育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定位不同。美国的大学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和批判能力的人。而国内的大学教育由于诸多因素,还以培养某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目的。
学习和考试方式:
对比 美国 和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课堂,美国的教学总时数大约只相当于国内大学的 60%,学生把大部分 时间 用在自己学习上,而不是听课上,也就是说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上课时间。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 社会实践 活动。所选的课程每学期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作几次 PUBLIC PRESENTATION( 主题发言 ),为了准备这个发言,学生常常要在图书馆查阅很多资料。有些课程在结束时,只要求提交 PAPER( 论文 ),学生更需翻阅大量的书籍。有些课程也要求考试,但成绩只占总分数的 50%,平时的“发言”或“论文”都是考查内容。准备 PAPER 、 PRESENTATION 的过程,恰恰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过程。老师们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
Diversity,多样性:
美国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背景都特别丰富,差异很大。有传统按部就班读完本科研究生正常工作的,但更多的是工作,学习,再工作,再学习,或者一直处于并行状态。虽然国内再学习再就业也正常,但比例,多样性和强度真的差的太多了。
举几个老师的例子:
A. 工程的本科,毕业去做了工程师,参加了美国空军,有飞行员执照,最后转读金融学博士,现在是金融学教授。
B. 语言学本科,MBA,去华尔街工作,最后转向读人类学博士,对于中国文化了解非常深厚,读过中文《红楼梦》《礼记》,在大学当过老师,现在是独立研究
C. 高中毕业后一直是全职妈妈,到了 38 岁,孩子们都去上学了以后,从大一开始读起,最后拿到了化学的博士学位,现在是化学系的教授、主任。
也有很多兼职老师,他们的全职工作一般都是领域内的资深人士,比如金融咨询、大学领导。跟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不仅能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能学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
学生间背景的差异则更多了。在美国大学课堂上老师随机挑选的四个同学,都有可能包含了不同的肤色、性别、民族、信仰、性取向、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美国的多元化文化是如此鲜明、丰富,这是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鲜有机会能体会得到的。
不同国家、肤色、民族、生活社会背景的人都会接纳。在学校里,我们能看到 20 岁左右的年轻人,也能看到盲人、坐轮椅的学生,能看到身穿各种民族服装的学生,能看到刚刚下班西装革履过来上课的上班族。
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是美国大学的优势,也是对于美国大学的挑战。在人口多样性这个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比。美国梦之所以这么让人着迷,是因为人们相信不管年龄、种族、成绩好坏、贫穷还是富有、只要你够努力,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会做成,这对于接受教育而言也是一样的。美国社会深信:接受高等教育是提升社会阶层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这条路是永远需要对他们开放的。
教学底线
虽然中国的优秀大学( 985 等)的教学质量非常好,但占大多数的非 985 和 211 的大学为了生源和学费大规模扩招,造成了教育质量下降,学生毕业了也觉得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虽然美国大学也为生源和经费而竞争。但并不普遍像中国大学进行大规模扩招、降低录取标准;美国学校不会因为追求毕业率和就业率而做假数据;老师也不会因为有考核压力而让没有及格的学生过关;很多事情,在国内做做假、送送礼、找找关系就能解决,美国大学在解决问题时有一条底线( bottom line ):不能降低大学的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一旦变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不能胜任,学校的口碑也就坏掉了。基于此点,很多中国大学经常发生的事情美国大学都不会干,比如:
1 .学术作假。在美国,写作业每一条引用都要规规矩矩列出作者和出处,一旦涉嫌考试作弊、抄袭和作假,轻则挂科,重则退学、判刑,老师用专门的软件一篇篇比对学生的论文是家常便饭。
大规模扩招。扩招需要保证老师、硬件设施、宿舍、食堂、安保、学生服务全部及时跟上,消耗会非常巨大。美国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比例一般维持在 1:10-20,也就是平均下来每一名教职员工对应 10-20 名学生,每多招 100 名学生,学校必须保证有 5-10 名新老师到岗。
考试通过率 / 毕业率 / 就业率造假。
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国内大学多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各种考级、证书,上课也是过了考试最重要。而在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多样,学习强度也很大,每一周都有规定的阅读任务,每隔几周就有作业,作业形式有考试、论文、当堂小测验、课堂发言、小组作业、 presentation 、拍视频、做博客、读后感等等。在高强度的学习和高要求的作业下,学生的心得也就多了,也能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
综上,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间的差异非常明显,美国本科是美国教育的精华,因此难度和强度都不小,希望选择美国大学的同学们能做好准备,努力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