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市场、小政府”的香港,实现就业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个人和学校。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而直接提供工作机会则甚少。大学生适应市场的职前准备和学校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这两大因素是推动香港大学生就业不愁的关键。近日,“最难就业年”这一名词在各类媒体报道和坊间议论中悄然升温,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一边是毕业生求职期望值差距加大,一边是经济增长率降低。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从政府到社会,从高校到学生,无不在寻觅大学生就业难题破解 “良方”。香港,人口密集,工作节奏快、劳动力不断涌入、竞争性强、生活压力大,香港留学就业情况可谓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将大学生就业融入日常教育与实习中,政府只净化环境、把握公平,将择业、就业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和学生,这就是“香港式”大学生就业之道。尊重市场,让政府成为“帮佣”。弱化政府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配置上的作用,将提供有限的岗位转为提供无限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化解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强化责任,让高校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成为“良师”。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注贯穿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中,以高度切合实际的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就业,警惕扭曲的就业率为整个社会和市场带来的虚假信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主动出击,让大学生个人成为就业“主人”。就业虽不是大学毕业生一个人的“战斗”,但是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市场竞争不畏难、不退缩,敢于表现自己,不观望、不等待、不盲从,相信“是金子总会发亮”这一真理。最难就业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能逃避的难题,它是在社会发展、经济进步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作用,毕业生个人主动出击,才能成为化解难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