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每家投行都主要招美国顶尖大学的人,几十年下来各个学校在每家投行也都会有自己的校友网络,而招聘的工作,很多时候不是靠人事部,而是靠校友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各个学校课程不一样,评分标准也不一样,再加上不同的课外活动,不靠经历过这一切的校友,人事部那些娇滴滴的女士们很难客观地对一份简历进行判断。
参加了一些关于招聘过程的培训后,某日午饭回来,我突然发现桌子上多了一本有10公分厚的白皮书,一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公司的上市报告,拿起来一看才发现是今年暑期实习的应聘简历,而且还不是所有的学校,仅仅是来自我的母校的应聘分析员(不包括MBA)的就做成了这么厚本书。再一查邮件,后天就要电话讨论,请大家挑出8-10份。
我的天呀,800多份简历,你叫一个每天工作20小时的分析员抽出时间在两天内来挑出10份,真不愧为投行的风范。大家无奈的说,那就只能以高标准严要求快速过了。
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其实就是几点:GPA比较好(3.5以上就行),有过投行或金融业实习经历,或者是大牛人(高分,有很多领导职位和课外活动的),体育超好者(比如你是参加全美大学橄榄球赛的,并且打后卫的),或是有不寻常的经历的(像在伊拉克当过兵打过仗的)。当然,标准也比较灵活,如果你GPA很好,但工作经历全是搞搞研究,写写论文,又无啥课外活动,那就属于投行里所谓“高分低能”,肯定被“杀”。
说起这个,找投行工作倒也不是成绩越高越好,投行很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所以看到高分,反而会更加看重你有没有社团中的领导职务,搞不搞体育等。
另外,也有很多硕士生来竞争本科生的实习机会,反而是很不合算。投行里招硕士生一般很少(我这里指的是企业融资,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IBD部门,不包括后勤),招的一般工资也不会和本科有太大的区别,因为想进投行的人太多了,他完全可以付少点工资招本科生,反正你只要懂加减乘除就行了,更不用提博士生了,基本上看也不看简历就跳过了。
如果你之前有投行或是金融业实习的经历,那就恭喜你,又过了一关,如果没有,也得想方设法和金融搭上边。有人就列了一大串自己学过的金融课程,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回国托关系在银行或基金里实习,都可以加分。
如果看到有人在私募或风投实习过,那就说明这个人有背景(因为私募风投一般是不会找大一大二的实习生的),一般会留意一下。当然,有时也会有执行董事特地跑过来说,某某是我的客户的儿子,请多关照,这我们也得卖个面子,记下。最后挑出了10多份,当然也包括走关系的,再两两比较一下,又大刀阔斧的“杀”了几个,总算敲定了10份,却也是凌晨3点了。
等到电话会议,就又热闹了。十几个校友从第一页开始,就开始轮流报自己选中的简历,其他没被提到的就跳过。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毕竟是民主社会嘛。讨论中各种情形都会发生,比如说一个玩魔方世界排名前50的,成绩平平,之前也没有过相关工作经验,但大家都很好奇,世界排名前50的高手是怎样的,就把他列入了面试名单。
还有的简历上写的挺好的,也许是申请者平时为人不善,同事就说了一句,这个人人品不好,也就被一言否定的。如果有人和你是一个课外活动的,也会有人问,是不是有这么个职务,这人是否做过这样的贡献,这也算是打假防伪的措施。就这样,第一轮面试的20-30位人选就出来了。
整个过程,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既有唯才是用,不论出生和专业,也有不少因为主观因素或者是开后门而入选的。不过在投行,很多时候就是看关系才能做生意的,也难怪会开些后门。
比如说我介绍你的儿子来这里面试,你到时候要上市,总得给我点面子,分我一笔生意吧。好在就算是走后门,在美国还是比较公平的,最多让你被入选第一轮面试,之后还是要看你的真本事了。何况,第一轮面试也不是那么容易过的,就算过了,还有二面三面等着。而你的千辛万苦逐字逐句改过的简历的作用,也就不幸地到此为止了。
【微语】你踏上异国的土地,追逐那远方的梦想,每一步都闪耀着勇气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