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不再值钱,留学身份拼不过国内二本”
“6年花18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
“近半数海归初次就业工资在6000元以下”
这已不再是新闻,而是现实。
据智联招聘《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初次就业的工资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大,为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8%。
**归根到底,留学最重要的这个“它”其实就是“经验”
如果说踏出国门算是你“经历”上的优势,只有它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3个“经验”优势!
当被问及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是否一致时,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所以,你是输在了哪儿?
一、出国读了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难免被质疑“野鸡” 我的母校是上海大学,关于它有个老梗:每次有人问“你是什么大学的?”“上海大学”“上海哪个大学?”over… 对于上海本地人,上海大学当然算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学,但对外地的来说可能这就是他们下意识的问题。同理,除非你出国读的大学是那种非常有名的Top30,否则国外的大学千千万,怎么能指望面试你的人恰好就知道你的大学呢? 再者说,现在国外“野鸡大学”也不少,其中大部分还都是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看似是出国镀了金实则就是花钱买了个文凭。这种时候寻求保险的宁愿录个国内大学的,起码知根知底。
二、除了文凭和还算流利的口语,你还能拿出什么? 据北京《青年参考》报道,中国高校连年扩招后,大学生纷纷投身“考证大军”,五花八门的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求职者的含金量,帮助他们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提高了胜出的几率。反观留学生,除了几年海外背景练出的口语和一张文凭,刚出大学就回国找工作的你要经历没经历,对国内情况也未必了解,除了成绩没有任何能证明你能力的东西,优势又在哪里?
1、学术经验
所谓“学术经验”说白了就是你除了文凭能拿出的其他“能力证明”。前面说到国内的“考证大军”,这在国外一样适用,能考的证书也不要错过。比如被视为投行“敲门砖”的CFA资格证(全称Chartere Financial Analyst,即注册金融分析师或特许金融分析师),它是全球投资领域最严格、含金量最高的从业资格证书,由美国CFA协会颁发。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一次举办考试以来,CFA已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金融第一认证体系。
持有CFA证书者能进入哪些企业?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从过往统计看,CFA的持有人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全球一线金融机构,比如瑞士信贷集团、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等。
除了CFA,CPA注册会计师、CMA注册管理会计师 等等,这些资格证也有很高的含金量和市场认可度。留学生在考取的时候还有两点优势:语言优势(全英文考试) ;院校优势(部分外国大学的课程等到CFA协会认证,课程与考试内容相重叠,会大大降低报考难度)
2、实习经验
怎么弥补自己的学校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这个劣势?实习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据《海归就业报告》显示:66%的受访者觉得海外工作经历有助于自己日后求职;海归群体内部因为还未工作时间的长短,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具有5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在中国的平均收入为16.5万元;而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人,平均年收入达到26.71万元。
不止是中国留学生,就算是美帝学生,最近也在为 “实习” 焦头烂额。
南卡罗莱纳大学,二年级的Maeline Wann在10月16日注册11月实习招聘会的时候发现它早已经填满了;
同样是南卡罗莱纳大学大三的Goron Finn,主修国际商业和金融,他从9月就开始申请实习,但还是错过了很多投资银行实习开放的时间;
来自马里兰大学Claire Wiicus,他所在的商学院有要求学生在9月底或10月上旬获得实习机会,面对身边已经定下实习的同学,他显得异常焦虑。
**像这样的情况在美国,这几年已经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在今年万圣节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关于明年夏季实习的比赛已经开始了。
3、圈子经验
之前我们聊过很多关于“留学生的社交问题”,大多是从心理层面的“孤独感”和“融入需要”去讲,但事实上功利一点,你在海外的“社交圈”放到国内也会成为开拓事业的敲门砖!
很多人说美帝找工作只看能力不看关系,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大公司越愿意相信资深员工引荐的新人,很多时候不是你的能力不够,反而是因为你没“背景”。
最后给大家放上vault.com列出的50个最具价值的实习,有的已经过了截止申请日期,有的还能申,各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
**
【微语】你踏上异国的土地,追逐梦想的翅膀,愿风总是顺着你的方向,让每一步都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