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相信是所有海外学子天天会遇到的问题和小尴尬(我自己常常惊讶:为什么我讲的笑话总是没有人笑?)。而如果把场景带到了弱肉强食的求职生态系里面,身为国际学生的我们常常迷惘又不安。
在社交场合里,我们常常看到听到美国同学们主动说出自己优点,大肆行销自己;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在美国非常强调『Networking』,一个『主动累积人脉网』的概念。
人脉网不是与生俱来,不是靠你爸妈是谁,而是必须主动靠自己争取的。要累积自己的人脉,就必须要把自己推出去,让大家认识你。大学教育是一个青少年转换成职场新鲜人的过程,而美国人的理念是:训练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主动积极的人际观念,养成『networking』好习惯,在往后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经营累积自己的人脉圈。
秉持着『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but who you know』这句名言的概念,美国社会里充满着各种让大众累积人脉圈的活动。举凡产业聚会(我所在的加州就有数不清个创业聚会定期举行!)、社交同好聚会、征才活动、议题研讨会、以学校为单位的alumni活动等等,不胜枚举。在各个场合里,大家交换名片,认识新朋友,好不快活。
那你会觉得:这有什么难的?还不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交朋友,到哪里都一样! 错了,其实networking 也有分好坏、专业与否。同样是networking,有些人替自己塑造了讨人喜欢的形象,有些人则相反。
亚洲学生常见的通病有下面这几种
1.不是讲太多,就是没有存在感
很多小伙伴觉得话说的多就是厉害,于是好不容易抢到了说话机会,就滔滔不绝。而我们的英文又没有特别好,于是整整五分钟,旁人都在听你一个人支支吾吾的讲自己多优秀。
英语是个很直接的语言,美国人习惯条列式的,非常简单的表述方式,与我们散文式的沟通习惯不太相同。我们很习惯论点与论点环环相扣,但我每每这样与美国朋友沟通不出三十秒他们就雾煞煞了。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十五秒快狠准原则』-要说的话,能不能一个论点或是问题保持在十五秒以内?要自我介绍,能不能去芜存菁,十秒钟就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还要切记『迷你裙理论』:说的话要像辣妹的迷你裙一样,长到可以遮住重点,但是却短的吸引大家的兴趣!
讲太多又没重点的另一个极端是当透明人。刚来美国参加学校正式活动的时候,几乎每一场校园征才我都在当壁花。因为我讲话速度不够快、理解英文力不够好,常常好不容易想到要讲一个句子,别人都说到下一个话题了。面对这样的困境怎么办?答案是:厚脸皮就是了!不管句子文法对不对、想到要讲什么了没,觉得有什么想要脱口而出的,说就对了!
没有人会笑你,大家反而会欣赏你发表的勇气。我当交换学生的时候,为了要确保自己英文完全正确,在任何场合理总是深思熟虑过后才说话,结果搞的自己给别人总是留下沉默寡言的印象;但是同期的一个日本男生,英文破烂却非常敢表达,总是很嗨的用他的日式英文跟大家沟通。另我讶异的是,他的英文大家都听的懂,而到最后,他还成为了校园红人呢
2.Networking 不是做直销:透过与人互动,进入宝山挖宝!
另一个更深层的认知是:networking不是一个单向肤浅的推销过程,而是可以一个搜集资讯的契机,以及培养契合度的机会。
这里我来举个美国招聘活动的例子。校园招聘活动的流程大约是这样:三十分钟的公司简报,剩下一到两个小时不等的时间全部用来让学生network。公司通常会带来好几位员工,他们可能分散在场内不同角落,让学生自由问问题。你觉得这只是让你单纯『问问题』而已吗? 错了,他们也在看学生,也在想办法认识你,进而找到下一个优秀的人才。
这样的networking活动,是让学生和公司认识彼此,可不是现场语音问答而已!该怎么做?首先,你必须先做好功课,列出自己想搜集的资讯,然后问聪明的问题(这家公司的业务自己有哪些地方搞不清楚?公司文化如何?Career path大概是什么?培训过程如何?)。在做功课的同时,也顺便了解自己哪些优点适合这家公司,该怎么推销自己,同时也确认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再者,你必须搭起桥梁:人与人的沟通是双向的,跟公司代表交谈的时候,绝对不是一味的对他演讲;而是与面前的这个人开启话题,专业议题也好,闲聊也罢,要有眼神接触、专心听,并真心的了解这个人,他的工作。切记:公司录用的不是你的履历,而是你。面前的人可能是你以后的合作伙伴,所以,不要因为紧张而忘记贴近人性的一面!
3. 要到了妹子的电话却不敢打:这样的networking 等于没有用!
在参加完活动、认识完新朋友以后,是不是把他们的名片就随便一丢,再也没碰过?如果是的话,那之前的networking 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Networking最重要的是后续的follow-up。参加活动人人都会,但是真的在事后认真的延续关系的少之又少。所以别忘了拿到别人联络资料以后,回家寄封简洁温暖的email,告诉他,很高兴认识你,希望我们保持联络。
Email 还有个好处是方便管理,收到信的人可以将你的email归类收藏,要联络时你的资料以及信件内容一找就找的到。另外要强调的是:facebook 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不正式的沟通媒介,因此我从不轻易用它作为networking 管道。如果要透过社群网站,linkeIn 会是更好的选择。
4. 该长大了
长大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要开始为自己的外在负责。
在参加正式场合的时候,还在用那装可爱的声音跟眼神说话吗?面对陌生人,你敢大声的自我介绍,主动握手吗?你知道怎么聆听对方在说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抢着说自己的社团经验吗?你的西装合身吗,你的裙子有没有太短,你会不会化妆,你头发有没有梳好,你知道各种正式 ress coe的差别吗?这些小细节,你要会自己打理。
同样的,请收起一些坏习惯-请千万不要有事没事就滑手机、觉得累了就窝在一旁跟朋友讲中文、千万不要迟到、不要手机铃响…至少在我的经验里,美国社会对这些小规范是非常严格的。在networking 场合里面,如果还抱持着大学生上课懒散的自由态度,你的形象会被大大扣分。
5. 用装也要装出来
『气势』也是一个该注意的方向。我参加学校活动时,常常都会被美国学生的那种架势震慑到(当然,可能是因为他们发育比较好,身高比较高,身材也比较辣啦…);同样是二十几岁的小孩,为什么人家穿起套装就是比较正,就是比较吸引人?我怨天尤人,觉得一定是基因问题。
但后来美国朋友跟我强调一个概念:对外表下心思,代表你在乎。于是我反思自己:总是懒得化妆,戴着一副大眼镜;为了省钱随便买一件不怎么合身的西装外套(与裙子颜色还不一样);鞋子还停留在高中生可爱包鞋style;浏海分岔严重…反观身旁衣着专业整齐,画着淡妆,梳着超整齐马尾的白人女生,我就明白自己为何气势差这么多了!所以,在充实自己内在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抛光一下自己,展现魅力。
其实Networking 还有很多面向可以讨论:如何在正式场合推销自己?非正式的社交场合可以怎么表现?如何不卑不亢又恰到好处?networking 的流程以及节奏是什么?哪些话题可以聊哪些应该要避免、follow up 的时间点还有内容等,种种关于语言、文化问题以及教学,我会陆续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不过我觉得很重要的,Networking 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很多时候,失败的networking 不是来自于我们表达能力不好、专业能力不够,而是那股勇气,以及信心。能不能踏出舒适圈,逼自己去陌生的场合说话?能不能在优秀的人群中,虽然紧张,却依旧表现出自信?有没有相信自己,在这个场合,我的魅力依旧无限?
说穿了,Networking 就是一个人与人互动与互助的过程。
因此,不管面对的是熟悉的语言环境,还是困难重重得在白人世界里当小矮人,我相信你,你会累积你的人脉,你可以跳出你的舒适圈,你的声音可以被听见,你的光芒很耀眼。
【微语】我在遥远的家乡,望着星空,想象你在异乡的生活,心中满是牵挂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