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ARML历史悠久,自1976年诞生以来,至今已举办了43届。作为一项团体性赛事,ARML赛制灵活,讲究合作沟通。参赛学生要先后在团体赛、思考赛、个人赛以及接力赛中进行比拼,所有比赛都完成后才以团队总分决出最重要的团体排名。
中国学生为什么要赴美参加一项美国赛事呢?
周越说,ARML在美国中学生中非常盛行,深受美国大学认可,几乎所有大学的数学教授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这项赛事。
此外,美国大学招生官对于别的国家的赛事并不是很了解,但ARML在美国非常知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术水平。
而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生通过这一赛事,成功申请到美国高校。
观察者网报道,中国队总负责人周越介绍,今年共有38名内地学生分3队,赴联赛拉斯维加斯赛区进行现场比拼。最终,中国(内地)一队以149分的总成绩,领先第二名中国澳门队54分,获得大赛国际组来美现场比赛组的团体冠军,而且一队中还有一名是初二学生。
中国参赛的9年以来,中国队已经7次获得该奖项冠军,2次获得亚军。今年,另有4名中国内地学生包揽国际组个人赛前三甲。
今年个人赛、团体赛和思考赛的题目都偏难。思考赛题目的表述尤其拗口,在赛前一周才最终确定,所以留给翻译的时间非常紧张。尽管中国队都拿到了中文翻译,但是在竞赛过程中,大家发现中文翻译并不准确,有的中英文表述甚至问的都不是一个问题,差距很大。一队的选手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队长的带领下及时作出反应,抛弃中文翻译,直接用英文原文答题。这也体现了中国学生对紧急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本届ARML在美国分四个赛区同时进行。包括本土参赛者在内,今年共有200多支队伍一起竞争。其中,国际组共有10多支队伍参加,不与美国本土学生一起评比,而是另设奖项。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项比赛本是美国当地赛事,但逐渐有国际队伍要求参加;此外,有很多当地机构为比赛赞助、提供奖学金,他们明确表示不赞助国际学生。
而国际组与美国组题目没有差异,原规则为大赛个人前20名都可获得奖学金。而中国队首次参赛便有学生出人意料获得大赛个人前20名,导致出现尴尬情况。
后来,组委会因此更改赛事规则,将国际组与美国队伍分开评比,并确认国际组个人赛前三名可获得奖学金。
那么,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数学水平到底孰强孰弱? 中国队总负责人周越坦言:“别以为美国孩子不学数学,我们每次去比赛,与美国本土最优秀的队伍(相比)还是有差距。” 《北京日报》2015年9月发表中国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高中数学课程国家标准》研制组组长张奠宙的文章称,中国数学教育得益于基础扎实。美国科学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学阿士凯教授称,现在美国大学里的数学教授,80%都具有在国外接受基础教育的背景。
美国的大学研究水平虽好,但是基础教育不行。
文章同时称,中国也有自己的忧患:数学英才教育的缺失。美国的一些优秀中学生,已经在学习多变量微积分和群论,接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走上DNA、RNA的分子生物学前沿,可是中国的一些优秀生却在为争做“高考状元”而深陷题海。
《中国新闻周刊》曾发表《数学教育中国并不“远强”于欧美》的文章称,2008年的论文《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从知识含量、推理、运算、背景、探究多个维度,通过难度公式系统比较了中美典型初中教材的难度。
结果显示,和人教版教科书相比,美国的教科书在代数上的内容难度显著高于中国,在概率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分支差距更为明显。在几何上内容难度相差不多。
之所以产生中国教材难而美国教材简单的印象,一方面在于之前用于比较的教材比较陈旧,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的“习题”难度更高,同样的知识点出题更难,而不是在知识深度上有更多要求。
中国学生引以为豪的运算能力的确强过美英的学生,但这也部分出于教育理念的差距。美国和英国的数学教育并不排斥、甚至鼓励使用带编程的计算器进行运算。因为美英对数学的看法更强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并不特别看重运算技巧。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的数学学术环境很难和国外比肩。
即使是数学课程,中国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中国学生的数学优势则不再显现。
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
专家称,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的远远比中国高中学生的水平高。因此,很难一概而言美国学生数学水平怎样。
【微语】留学之路虽长,愿你满载祝福与勇气,学成归来,天地无限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