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生院的招生流程一般是这样的,院系里会跟各个教授去沟通,问你这里要不要人,大概几个,你大概要求这个人达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话他们也相对的会做一个统计。
最终一个院系也就是会招收最多不会超过 30 个人,当然这主要视院系学校大小而看。一个院系下的三级研究方向最多也不会多于 5 个,通常的情况下也就是 1 -2个。再通过第一轮没有技术含量的纯硬件( gpa/gre/toefl )上的筛选。当然这轮的筛选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进入下一轮的竞争者有一定智力和英文水平的保障,可以保证学校在把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招收来后他们有足够的潜力完成学业。接下来材料就到了院系下的录取委员会里,这时委员会会把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不同教授的方向分为几组,同时把那些不符合教授要求的申请者直接就 kick 了。被分组的申请者学校的原则当然是择优录取了,但是在发放录取后并不是说别的人没有机会了。因为美国的学校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仅仅申请一所学校,所以他发了录取并不代表说这个学生就一定会去他们学校,所以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学校会择优录取,但是那个择优是怎么择优的呢?本着什么样的原则呢?
无论是什么专业,绝大多数的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更多的看中的是你有没有合适的专业背景,并不是你有没有很牛的专业背景。他们只会选最合适的,不会选择最好的。举例来说,一个公司要招一个英文翻译,结果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法语专业,但是英文同样很厉害,但是另外一个是英文专业,法语一窍不通,英文底蕴要高出法语专业的应聘者。以上两个应聘者,前者综合能力更强,但是公司决定录用的是后者,虽然只精通英语,但符合公司岗位招聘需求,是更适合的人选。用一个公司招聘的例子是因为,在那边教授 / 老板 / 委员会招收人的时候同样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教授老板就是你的 manager,招生委员会就是 hr office。这个人到我这里来会给我带来什么,会给我做什么,是不是正是我所需要的,他所考虑的事情就是,你到那里去能不能胜任他所需要的工作,能不能最短的时间内给他的实验带来他想要的。毕竟对于一个研究生学生来说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这样的话专业研究背景对于你来说就非常重要了。正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看学校的专业,看学校的实验室,看学校的 faculty。通过做很多的调查,得到学校的第一手资料,要把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现实结合起来,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做什么的能力最强,然后去选择那些自己最强的方向的教授。这样在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拿到奖学金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欢迎咨询!
【微语】永远不要忘了你最初的梦想、留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