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海外留学,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英国等等国家似乎就成了大学教育的代名词,从这背后,我读出了一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无奈。当然,承认差距,才会进步,面对着大家心里的隐痛,我想谈一谈中国大学教育与西方大学教育差距之所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而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是一个永远都不能真正崛起的国家!
中国大学教育重名利,西方大学教育重精神
我们每天对着这样的例子并不陌生,比尔 • 盖茨大学中途退学创立了微软,乔布斯大学仅读了一个学期后退学,其后创立了苹果公司。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也是中途退学后写了不朽巨著《战争与和平》。其余的例子更是不胜枚数,像林肯,富兰克林等等等等。我举出这么多退学的例子,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上学,而是给大家做一个比较,我们先不管那些西方大学毕业后的佼佼者,而是提出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在西方大学教育里退学的学生,却屡屡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出辉煌,而我们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却连一个一流的企业家,一个一流的政治家,一个一流的思想家都培育不出来?
这大学教育的背后,恰恰涉及了一个我们一直忽略的问题。而我想,这原因或许很简单,西方大学教育重视的是知识,或者说注重的是求知的精神。但是,中国大学教育看重的却是求知的结果,或者说是知识的财富效应。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诞生于佛罗伦萨边界处的波伦纳,对于佛罗伦萨,我想我们大家很熟悉,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一批又一批伟大的艺术家从这里诞生,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薄伽丘,伽利略 … 不胜枚举。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仅仅不过 8 万人的佛罗伦萨诞生出了这么多天才人物?我想,从米开朗琪罗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寻得蛛丝马迹,窥一斑而知全豹。
米开朗琪罗很小便在手工艺作坊里打杂工,后来在学校短暂的呆过一年,可是学校里待不住的米开朗琪罗很快又从一名学生转为了一名学徒,这学徒一当就是近 20 年,在学徒期间,从准备染料,挑选材料,到磨刻刀具每一个基本的,细微的环节都由自己亲手准备,在这一过程里,米开朗琪罗的技艺越来越娴熟,艺术水平也逐渐升华,终于在 1501,举世闻名的《大卫》在米开朗琪罗的手里横空出世!
这就是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追寻这一精神,我们同样可以从最初大学的诞生里寻踪获影。在欧洲物质贫乏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诞生了,来自于各地的学生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很多时候,一所房子里面,楼上是大学教室,楼下却是一所酒馆。学生自己花钱聘请老师,自发地形成学习团体,大学就是求学者的精神共同体,而学生自发聚集起来的目的也只有一个 —— 求知!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现在规模惊人的大学城,动辄就数十多万人,高耸宏大的教学楼,如雷贯耳的名教授,可是,在这金碧辉煌的环境里面我们是不是还缺少了什么?西方的大学教育离不开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一个充满着求知精神的大学环境。而没有这些,我们的大学所能培养的只是一个个 “ 称职的社会工具 ”,甚至有时候连称职也令人失望,更何况要培育出一个个引领社会变革,引领时代潮流的真正的人才呢?
中国大学教育重理轻文,西方大学教育 ” 重文轻理 ”
在五十年前,一句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的格言让多少年轻人激情澎湃,可是,直至今日,我们国家的 GDP 已经雄居世界第二,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感却几乎倒数第二?相比与中国教育的重理轻文,那么老外的教育可就是 “ 重文轻理 ”,亦或者说,文科对于西方的大学教育来说,同等重要。
“ 一个人关心什么,就决定了他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在哈佛商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不是商科,不是法律,而是一门《如何才能幸福》的普通课程。除此之外,哈佛的另一门《社会公正》也 “ 出乎意料 “ 地成了幸福课之外的学生的不二选择。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耶鲁大学,一门《哲学:死亡》的课程也受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欢迎。这些看起来 “ 毫无用处 ” 的课,为什么却屡屡受到学生的欢迎,受到学校的热捧?
是的,一个人如果仅仅只关心自己的薪水,只关心自己的职位,那么这样的人,你会愿意他或她成为我们社会的领袖吗?或者往小一点说,你会愿意他或她来做你的领导,管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组织吗?我想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个人都更加愿意与一个能理解你自己,能理解自己所在的企业或者组织的人来打交道。
这就是关键所在。奥巴马总统在提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Sonia Sotomayor 时强调到大法官优异的 “ 情感移入 ” 的能力。情感移入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和另一个人深入交流的情况下,却可以去感同身受另一个人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情感的能力。读文学作品和历史往往就能帮助一个人去洞察,去感受另一个人和另一群人的世界观,从而在你和她之间,你和企业,组织,甚至是社会之间建立一条更好的沟通纽带。而这一点,单单从理科是不能学到的。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奥巴马提名的这位大法官本科学得不是法律,而是历史。
管理着市值 800 亿的惠普电脑公司 CEO Carly Florina 在一场演讲里如是说到,“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如果想要改变一个组织,我们就必须明白自我的恐惧,人的动机和数据 ”。我相信这不单单是在企业界里面,在政界,在其他任何组织里面,了解自己和明白人性是你不断进取的基石。而这种素质的培养,恰恰又离不开文科,离不开你由文科学习所建立的人文素养。聪明的你,估计也猜到了,这位掌管着全球最大电脑公司的 Carly,最初只是一名美发公司的前台接待员,而她的本科专业不是计算机,不是商科,而是哲学与历史。
事实上,在西方大学教育里面,本科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通才教育,一种文理不分的教育。正应了《大学》里的一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西方在大学教育的根本理念上,看来并无二样,而现在中国大学教育所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大学教育过于短视,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作为国家的 “ 大脑 ”,虑及长远,惠及子孙。
没有 “ 愚蠢 ” 的学生,只有不思考的学生
在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集中着全国五分之一的高考状元。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里面,专业很重要,只有那些精英学生,他们才能进诸如所谓的管理,金融,计算机,医学等等 “ 热门专业 ”,而成绩一般的普通学生,只能被冠以 “ 学艺不精 ” 的称呼,无奈地进入一般专业甚至所谓的 “ 冷门专业 ”。.
一个热门专业真的如此重要吗?我想从上一个问题,你已经获得部分的答案。现在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2007 年 4 月,美国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学商学院的作弊与抄袭事件震惊了全美,34 名亚洲学生因为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被学校开除,尽管在学生提出强烈上诉以后,最终法院还是裁定了 9 名学生被开除,15 名学生停学一年,10 名学生重修的最后结论。
从这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大学教育对独立思考的重视,而你作为商学院精英学生的身份却无关重要。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贯穿着整个西方教育的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甚至到以后的工作。在入学的开始,每个学生就要开始思考什么是自己的兴趣,什么是自己的潜能所在,而只有把自己的兴趣与潜能结合起来,每个人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不问冷热门专业,不问毕业后自己工作的薪酬,而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发挥自我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不断收获的过程。如果学生仅仅是考虑自己毕业后工作的薪酬,那么就算找到了热门工作,但最后工作的发展也会因为自我潜能的限制或者对工作的厌恶而受到阻障。
实际上,人最难突破的是自己,如果没有不断地思考,专注于改变,和锲而不舍的韧劲,人就永远只能被自己所囚禁。
【微语】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未来的花朵,绽放着希望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