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

首页 > 留学攻略 > 留学资讯 > 留学资讯地图

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出国留学吗

来源: 留求艺留学 更新时间:2024-09-02 16:35

2025年留学申请条件/费用/专业咨询 >>

9月,我将第九次在父母的陪伴下,于清晨赶往离家40分钟车程的国际机场,告别故乡的炎热天气,告别日渐年迈的爸妈,告别令我念念不忘的中街大果,后巷的烤串,和海边咖啡馆里臃肿的老猫。这将是我第九次离开家,在朋友们忙着添置新文具的时候,拖起23公斤的行李箱,独自颠簸去往一个所谓异乡的地方。我不知道下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

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出国留学吗

忙碌和欣喜过后,原本以为漫长的暑假也已经被耗尽。在家的日子里,我意识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打算出国深造,亲戚朋友也开始把我当成提供出国留学经验的“客服人员”——这对于大多数留学生来说都是不陌生的经历:茫然如羔羊的我们,为其他羔羊指点迷津。

于是为了能更细致有效地解答人们对出国留学抱有的一系列问题,我和高中时期最亲密的四个朋友一同完成了以下这篇文章。我们挑选了五个关于留美生活的常见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作出回答。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确保这些答案互不重复,希望能够更全面地帮助到有留美打算的朋友们,更重要的,是让即将“留守”于家中的留学生父母了解他们宝贝儿女接下来几年的出国生涯。

请回答这五个问题关于留学美国

––– FAQ 01 –––

在美国读书和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1. 在美国读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

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老师都极少要求我如何学习或者是否学习。比较典型的差异:国内老师会在考试前要求学生回看错题、刷练习册、巩固需要背诵的课文等;而国外的老师通常只会说一句“no homework”就下课,学生需要自行制定复习方案。

再比如:大学教授有时讲不完课,而他会期待你自学课上没讲完的几页、甚至几十页幻灯片。这种“零管制”的学习环境可能会滋生学生自我放纵的心态和一系列其他烦恼,例如:我有时会觉得光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足以让我轻松应对考试,会苦恼于怎么学才能学好。而也正是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是摸索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查漏补缺。

  1. 美国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这基于美国课堂学生人数往往远少于中国课堂的现状。

美国高中和部分大学课堂上,老师会留出大量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讨论开放式话题,从而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不单单是从课本和老师那儿获取知识。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指老师有目的性地变换授课方式,包括小组讨论 (group iscussion)、示范教学 (emonstration)、小型辩论 (ebate)、小游戏 (game) 等。“花式授课”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但同时也拖慢了课堂节奏。相比之下,国内老师上课进程更快,主次清晰。

  1. 美国学生很早就开始学习写学术性论文,与国内高中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截然不同。

美国高中教育极其重视学术研究,老师会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细分领域提出值得研讨的问题 (research question),再通过查阅文献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最后写出相对比较专业、严谨的学术性论文。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类作业和能力的养成,老师会投入大量课时,教授有效的文献查找及引用方式,对论文各个部分的格式更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必须提及的是美国人厌恶至极的抄袭行为 (plagiarism)。出国前,我对抄袭并不敏感,但在美国,如不严格地引述他人观点就属于抄袭,严重程度能够导致学生被开除;老师们也会反复强调:看起来繁琐的引述格式却是对别人研究成果最基本的尊重。

  1. 美国大学生能更自由地掌握学习节奏。

每临近学期结束,我总能看见同学们紧张兮兮地盯着同一个网站,以迅雷之势操作,然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如释重负,或者无奈地扶额。我们统称这个现象为:抢课。

在美国大学里,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授任教,每个教授的课又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或学习习惯灵活地选择上课时间,喜欢早起的鸟儿就选早八点的数学课,夜猫子部队就选晚八点的数学课。选课的过程中更是“风水轮流转”,抢到了心宜的课,学生每天就能过得很滋润,有大把的业余时间做兼职、锻炼身体、休息娱乐;抢不到,就只能来年再见了!

  1. 美国学校对成绩的评判不同。

美国学生在学期末所得到的单科成绩是一个字母:A/B/C/D/F分别对应从“优秀”到“挂科”以及不同的分数段,一般情况下93%–100%为A。而简单的一个字母包含着学生平日里的每一项成绩,无论是随堂检测的分数还是课后常规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被算入并直接影响最终考学时递交的总成绩;各种作业和考试则按篇幅、难度、覆盖度等标准占总成绩的不同比例,一般由科任老师自行安排。也就是说,相比于中国统考“一锤定音”的形式,美国学生拥有更多改善成绩的机会,同时也要时刻紧绷,战略性地认真对待每套练习题、每篇论文、每次大小考试······ 想通过临时抱佛脚来让成绩“开挂”是行不通的。

小结语

想来美国偷懒的留学生

后来都嘲笑自己太蠢太年轻

––– FAQ 02 –––

想家严重吗?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1.

据妈妈回忆,我从小到大哭得最惨的两次分别是第一次进幼儿园和她送我来美国上学离开的那天。我的性格比较独立,适应能力强,喜欢独处,朋友圈不大,总是有三两挚友作为精神依靠。

这些特点都曾在留学初期帮我完成心理过渡,但我也曾像多数留学生一样,在接受大量新鲜事物的同时渴望久违的熟悉感,在渐渐习惯收敛锋芒之后渴望冲至亲的人撒撒娇。留学后,为了克服想家,我曾用小白板记录距离回国的日子,曾在每次返校时拜托爸妈帮我订好下次回家的机票,曾在每晚临睡前看国内的综艺想象家中电视机开着的声音。而除了这些能够宽慰自己的小事,更有效地办法是忙碌起来——

2.

14岁时初到美国之前我从没长时间跟家人分开过,所以非常想家,第一个月几乎天天处在“白天和父母通电话到了晚上就裹在被窝里哭”的恶性循环。

如今说起来,想家其实是在生病时、受委屈时、失败时最自然发生的情绪,而眼下的生活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催促着我,使我充实、无暇沉浸在想家的情绪中。

因此,我建议大家想办法忙碌起来,比如参加体育活动、读课外书、约同学去星巴克、去吃火锅,尽量避免独处,积极社交,寻找兴趣并投入时间和精力。

3.

我是插班生,刚到学校那几天想家很严重,食不下咽,就算耳边都是喧哗声也会觉得孤单。

这对我来说很自然,因为曾经生活的所有重心都在一个小屋子里,出了国所有熟悉的事物就都不见了。我之所以能克服想家,要感谢朋友们的存在,是他们带我适应新的生活,成为我可以沟通、互相照顾和信任的对象。

除此之外,学会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很重要。很多小伙伴在与家人通讯时不敢流露出不安,但有时向爸妈倾诉自己想家的情绪更能有效地减轻痛苦。

4.

想家是我出国后经历的第一个低潮期。我不记得多少次一个人半夜躺在床上哭着入睡,逢年过节更是想家想到不敢打电话回去。生病的时候最想家,躺在医务室的床上总是怀念妈妈煮的病号饭和喝不完的热水。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现在想家的情绪好像变得越来越淡,慢慢都快忘了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大概就是吃吃中国菜、看看中国电视剧,找个朋友聊聊天或者盖上被子睡一觉。

希望留学以后的你能多打电话回家,你不知道爸妈听到你的声音有多高兴,他们嘴上不承认,其实心里挂念的全是你。

5.

“想家”从未真正离开过我。

初到美国时,语言和社交都处在休克期,当时我会跟国内的同学打两三个小时的电话,给他们讲新生活的新奇和闹心,打听母校的八卦,听他们骄傲地说“帮我充了无数电话费”的故事。

慢慢地,我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圈子,就从一个人想家变成了一群人想家,想到一起抱头痛哭。再后来,新的经历多到没法逐一分享,于是我学会了在忙碌和奋斗中沉淀自己的情绪,“想家”被藏在了心底。

有时候看看国内的综艺,翻翻微博里的中国美食,和身边的留学生聊聊祖国的变化——这些就是我现在“想家”的方式,所以可能我从来没有熬过“想家”,只是没有了最开始的眼泪和挣扎,“想家”已经从一份沉重的情绪变为我不断努力向前的动力,也让我能自信地去融入我身处的“大熔炉”。

小结语

去做你想做的一切

把剩下的一切交给时间

––– FAQ 03 –––

出国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 独当一面的勇气。

多年的留学经历不只是一段冷暖自知的时光,也意味着在离开了爸妈的呵护后学习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

小到腹泻时冲一杯糖盐水,大到独立安排一次旅行,这些独居、独行的经历让我对生活更有把握,对其他同龄人避之不及的麻烦和挑战更能应对自如。

留学经历带给我的勇气也要归功于这期间我独立做过的大小决定。“做决定”是成年人必备的技能,但留学生更迫切地需要这种能力,因为国外生活的多姿多彩让“选择”更多,举目无亲的茫然让“选择”更难。

出国后,父母无法给予我最及时适当的建议和帮助,因此我往往需要仔细、负责任地独立做决定:事物的取舍、考学和就业、社交生活等等。总而言之,学会了独立生活和独立做决定,我面对生活的勇气也跟着见长了。

  1. 学会去爱有着不同故事的人。

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的四面八方;我和他们一起在异乡打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的存在让某些陌生城市的名字突然有了非凡的意义,与他们的交集有时能浇灭我对一个国家的偏见,甚至是对一个种族的曲解。

选择就读女校更是我从不后悔的决定,没有别人想象中的“撕逼”也没有无休止的算计,我们一起走过通宵复习的高四,一起身着白裙骄傲地出席毕业典礼喜极而泣。如今我们在不同的大学开始了不同的人生,但节假日的时候总是一个电话人就到齐,这段纯净的友谊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1. 开始注重体育锻炼。

大多数美国同学都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美的身材,他们把运动当作一种社交方式,相约看篮球、去支持校队的主场比赛;他们参加大量的体育和户外活动,热衷黝黑的皮肤和棱角分明的身材。

出国前的我几乎不去健身房,要说“锻炼”也仅限于在体育课上和同学围着操场跑两圈儿,还随时面临着“体育老师有事儿不在下节上语文”的危险。

到了美国后,在身边同学的影响带动下,我领会到了运动的乐趣和重要性,开始尝试排球、高尔夫等体育项目。现在,运动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中时期和学校排球女队一起训练到手肿的时光也成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1. 我曾经顽劣的拖延症真的被留学治愈了!

在美国,无故逾期不交的作业要被扣分,于是在处理学习上大小事务时,我总觉得有个无形的小人催促着我完成任务,不会堆到最后一天像“万里长征”那样攻克。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国教育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学会平衡繁重的学业和生活中的其他追求。

所以留学期间的我为了真正利用好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也渐渐懂得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所以说,热爱帮助我治愈了多年的拖延症,留学经历帮我找到了“真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Dealine不再是第一生产力啦!

  1.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成长的方式。

留学这几年,我尝试从西方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国家。

有时我和外国同学会对政治、历史上的一些话题产生分歧,而当全班同学都在质疑你的文化和国家时,那种因为语言障碍和贫乏的背景知识而无力辩驳的感受,想必留学生们都有所体会。但后来我慢慢地意识到,想要改变歪果仁对我们国家的认识,不应该一味地解释和反驳,而是首先要学会融入他们的文化,这样对方才愿意开始倾听你的声音。

留学期间,我亲身经历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也在这过程中更加明确了我对自己的定位: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那些中国人的本性和品行,难以改变的观念和习惯,就像是第一次在美国同学面前踩着热水盆洗脚,第一次在食堂接热水喝,第一次在蔬菜沙粒上挤满辣椒酱等等,这些东西无法被“西化”,也无法被身边的人轻易接受,而我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将它们自信地展示给别人,而不是去隐藏、反驳或是抗拒。

小结语

EVERYONE GETS SOMETHING

DIFFERENT OUT OF IT

––– FAQ 04 –––

出国带给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1. 没能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础。

六年前,我是一个“为了逃避中考的巨大压力想要早点学会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于是初二结束就被送出国的”小屁孩儿。

在国内我没学过物理化学,到了美国又就读了偏重文体、兴趣、软技能培养的私立女子高中,所以我没有接受过专精的理科教育,导致现在生物专业的我在大学里吃尽了苦头。

我的身边不乏“接受过中国12年应试教育的学霸”和“美国本土长大从小立志当医生AP化学和生物都是满分的踏实努力的三好学生”,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我很难找到自己的优势;面对GPA的高要求,我不得不现实地选择今后的职业方向。想尽早适应美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又兼顾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实属难得,而绝大多数人都面临着“理科学不过同胞,文科学不过老外”的窘境。

  1. 怀念“书声琅琅你追我赶”的校园生活。

出国之后我才发现,国内“红墙绿树”、“寒窗苦读”的校园生活其实很有特点,并且真的值得怀念。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出国的原因并不是厌倦了国内的校园生活,所以留学后格外想念那种“和五六十人同窗三年向着同一个目标冲刺”的感觉,初中时很多平凡的细节也无数次在我脑海中被放大:午间的餐车、每周一换的值日生和黑板报、冬日里跑操时大家哈着热气缩成一团、从讲台“飞”过来的粉笔头等等。想到这里我就很羡慕那些留在国内读高中的老同学,他们的校园生活听起来并不乏味:高中有晚自习,家长会在天冷的时候把便当送到校门口;社团应有尽有,篮球队的帅哥总是对街舞社的小姐姐暗送秋波······

我曾和身边的人说过:我愿斥巨资回到初中教室里第五排最靠近窗的座位,哈哈哈哈。

  1. 想把中国庞大的网上商城空运带走。

在中国,想买什么唾手可得,所以以前我会觉得网购只是方便宅男宅女,直到出了国才明白马云爸爸的功不可没!!!

国外也有购物网站,但东西没有某宝那么齐全,同样的东西,国外的价格能高出天际,比如说买个手机壳,国内9.99软妹币还能包邮,国外16.99刀还要打税。

所以,出国前一定要抓紧时间采购啊!

  1. 与父母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出国意味着和父母的生活脱节,你们将无从了解彼此生活中的点滴,仅靠每周几次视频通话来同步,分享过后又会发现,爸妈的世界里是越来越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你满脑子都是课上的哲学问题、对明日和未来的规划;家中是“生活的苟且”,你在乎的却是“诗和远方”——你们各自的生活都没法“翻译”给对方听。

夜深人静你抱着教材拼命背妈妈却发来一条微信叫你“早睡”,正和朋友开轰趴啤酒一杯接一杯爸爸却又算错了时差问你“吃饭了没”,妈妈在视频里故作轻松地讲述自己摔倒的场景你却只能看着她脚腕上的纱布默默叹息,你听说爸爸又和邻居吵了起来自己却没能在旁边帮他撑撑场面······

这种时差和异地所造成的生疏,曾让我感到无力、厌倦、自责,回想起来,没有比这更让我遗憾的“失去”。

小结语

最大的遗憾是在思考这道题时憋了一肚子话,但用文字却表述不出这其中的十分之一。

【微语】我们在家静静守候,期盼你学成归来,那时的你将更加耀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