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既是科研人员,也是未来的大学教师。因此,美国的研究性大学很重视博士生培养,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训练,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课程和论文训练、研讨会 (seminar),以及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支持。
一、课程和论文
以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系为例,博生需要完成两年共 16 门课的课程任务。学生也可以选修或旁听更多课程,不必付费。而且,只要学生的学术导师同意,选课几乎没有院系的限制。同学在整个博士生涯中选修了 20 至 25 门课程。
1. 在这头两年里,学生一般不需要做除了修课以外的任何工作,靠学校提供奖学金 (fellowship) 基本上就可以衣食无忧了。学校希望博士生们在这两年心无旁骛地汲取知识,尽量不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干扰。最近几年,由于一些学校或院系财政状况吃紧,或者招收的本科生数目上升,它们也开始要求一二年级的研究生承担一些教学或助研任务。
2. 博士生一开始对做研究没有什么概念。主要的办法当然是阅读前人的作品,辅之以工具类课程的严格训练。在第二年末,系里期望学生能完成一篇可被发表的论文,这是所谓的 “ 第二年论文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论文达不到发表的要求。在学术生涯的起点,总难免要生产一些糟糕的文章,但这样的练习也很有价值。因此,博士生没有什么动力发表水准不高的论文。
3. 经过一到两个月紧张的复习,博士生要通过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主要考察博士们对本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毕业论文毫无疑问是博士生生涯的重头戏。此时,博士生的论文委员会正式成立。论文委员会由三至五名成员组成,俗称为导师。与其他领域不同,在社会科学领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导师可以在中途更换,但学生要及时与老师们沟通。
5. 在开题后的两到六年内,博士生完成一次中程答辩和一次毕业论文答辩。博士候选人通过论文委员会的毕业论文答辩后,就可以正式拿到博士学位了。后两次答辩的时间是比较随意的。在美国,社会科学的博士教育实际上已经不是所谓的 “ 宽进、严出 ”,也不单纯是 “ 严进、严出 ”,而是 “ 严进、找到工作后出 ”。
二、职业发展支持
最后,有必要讲一下老师们和学校对博士生职业发展各方面的支持。我认为,这也是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改进是细微的,不需要重大的体制改革,但对心理常常很脆弱的博士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宽慰。
2.“ 开门 ” 政策 (open oor policy)。麻省理工学院的开门政策是有名的。但它其实不是项政策,而只是项惯例:教授在学校时一般把办公室的门开着,意思是欢迎学生随时打扰。这项惯例说起来简单,其实对教师 ( 尤其是年轻教师 ) 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 反过来,这是学生巨大的福利。
3. 学术交流和研究基金。最近几年,国内的学校积极鼓励博士生赴海外访学或参加会议,效果很明显。在美国的研究生院也有类似的制度。
4. 职业发展计划。美国高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很重要,大致有几方面的内容。首先,由专人负责为求职的博士生提供服务,包括指导准备申请材料、提供面试建议、预约试演讲的时间、如何与未来的雇主讨价还价等等。
三、结语
过去十几年,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学校已经采取了非常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培养博士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我们所能提供的研究水平还是要比海外院校的毕业生逊色一些。不过我相信,国内的社会科学博士生培养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名牌大学未必能培养出好的研究者。但是说国外院校做对了什么,是因为它把研究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对博士生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撰写和发表论文的能力,还包括沟通表达能力、教学水平,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技能。一些成本相对较低的改进,也许可以产生很大的正面效果。最后,我还想强调,博士生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外部支持是有利因素,但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坚忍的内心、强大的意志和不竭的好奇心,来走过这一段奇妙的旅程。
【微语】留学是人生一段重要的经历,不管你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要去尊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