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磁”是留学申请者较为熟悉的一个术语,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一、必须套磁?其实三种情况例外
“套磁”是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申请中常用的术语,指的是申请者通过Email等形式与意向院校的教授联系,从而增加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博士的奖学金主要以助教金(TA)和助研金(RA)为主。TA是院系招生处根据学生潜在的教学能力和口语水平在审材料的过程中评出的。而RA是在教授指导下工作,决定权是在教授手里,所以“套磁”很重要。此外,“套磁”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与教授的沟通(重点应放在专业咨询),可以筛选和确认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定位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方向。
不过,申请美国博士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套磁的。
1、有些学校PHD项目就在申请要求里明确说了不要私下联系教授,直接申请即可。
2、一般而言,套磁更适用于理工科,因为套磁的目的之一就是拿奖学金。理工科的TA/RA是教授实验室科研经费的一部分,所以教授对是否给奖有绝对话语权;而文科博士的研究经费一般由院系决定,教授所能起到的作用不是那么大,因此文科学生的套磁不是必须的。
3、如果你确实是某一方面的牛人,比如因为某一研究成果登报或出现在电视等媒体而为国外所知,那么你也不需要“套磁”。因为“套磁”中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和教授的相互了解,如果你有足够实力,那么校方就可能会主动联系你。
二、跟谁套磁?建议按成功率顺序
在“套磁”的对象上,有如下三类教授,提醒大家按照“成功率”:“招过本校学生的教授-助理教授-(未招过本校学生的)资深教授-副教授”的顺序来进行“套磁”。
Professor(教授):名气大、资历老、经费多,但非常忙,每天收到的套磁信也特别多,因而“套磁”难度很大。这类教授已形成了固定的招生习惯,对某些学校的学生青睐有加。
Associate Professor (副教授):与教授相比,副教授更年轻、对学生的录取更灵活,且科研经费充足,但对学生要求高,更加注重学生是否与手中项目或研究方向“志趣相投”。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一般都有启动资金,想要尽快地做出成果,所以需要的助教名额多,不会太挑剔。成功几率较大。
三、一定有用?无“分”而套磁等于空谈
一般而言,有效的“套磁”还是会增加录取几率的。但是如果一个学生GPA、托福和GRE成绩很低的话,也不太可能通过“套磁”翻身的。学生需要记住,学术成绩和研究经验及能力是获得OFFER的先决条件,另外研究兴趣、学习背景与教授的研究方向匹配最为重要。
四、“套磁”步骤
第一阶段:第一封Email
首先要询问教授是否招生,接着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和背景,突出特长和能力,尤其是以往的科研经验或论文发表经历。第一封邮件至关重要,除了确定教授是否还有招生名额外,主要目的是引起教授的兴趣。如果学生得到肯定的答复,那么至少成功了一半。
第二阶段:发CV(Curriculum Vitae,个人履历)
通过给教授发简历或论文的摘要,突出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实力,让教授印象深刻。此外,同学们要注意,第二封邮件开始就是专业方面的询问,重点是确定自己想申请的专业方向和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吻合的。
第三阶段:电话或SKYPE面试
这是最重要的一环,成败在此一举。面试前要做好万全准备,最好研究下教授的论文,并针对教授的研究项目和领域提一些自己的问题,这会让教授觉得你很用心。另外,自己的CV一定要认真过一遍,对每一点都要做到烂熟于心。面试也考察学生的口语等表达能力,所以在交谈时要做到说话得体、有礼貌,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五、五大忌讳:误犯一个可能失败
1、死缠烂打:同学们千万不能采用邮件轰炸的形式。第一封邮件如果没得到回复的话,隔一段时间可以再委婉地发一次,但不要每天多封,甚至给教授打电话,这样会让他们觉得困扰。而且邮件丢失的情况很少发生,所以教授不回邮件基本上就是代表拒绝了。
2、巧舌如簧:套磁信不是请求信,对于教授的夸赞不要太过了,否则可能引起反感;同样地,适当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现有成绩很重要,但注意不要夸大。
3、信誓旦旦:套磁时“表忠心”很重要,但慎说“只要您录取我,我发誓一定去你们学校”这种话,尤其是对每个教授都这样说。否则的话,一旦你最终面临抉择,不得不放弃另一所学校的时候,就非常被动。这样也会让教授觉得你欺骗了他,严重的话,可能他会从此把你们学校的学生都拉入黑名单中。
4、浅尝辄止:套磁时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发了几十封邮件,得到的回复寥寥无几。其中肯定的回复就少之又少了。所以同学们要保持乐观心态,不要轻易气馁放弃。
5、群发邮件:“群发的我不回”似乎在任何领域都适用。美国教授很忌讳这个,因此学生不要一个模板发给所有教授,一旦被发现,可能使得教授所在的院校再也不会考虑录取你。
【微语】我在遥远的家乡,望着星空,想象你在异乡的生活,心中满是牵挂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