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规划对人生影响的重要性的一个跟踪调查。他们选取了一群智力、学历、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目标和短期的规划,3%的人有清晰的目标和长期的规划。
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其中那占比3%的年轻人之后都成为了英国各领域的精英人士;10%的年轻人成为了中上层人士;6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层乃至中下层;而没有目标的27%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所以想要申请到心仪的院校,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为自己的留学之路提前做好铺垫!
1.留学国家的确定
有留学意向的学子,前期肯定要对意向的国家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因为每个国家的学习氛围、学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教育制度、留学政策等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只有前期确定了意向国家,后期才能根据意向国家对自身各方面的条件进行规划,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2.硬性实力的提升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打算出国留学亦或是工作之后再提升学历从而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那么无论去哪个国家留学,学校都会对学子的学术成绩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学校的层次越高,对学术成绩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要 注重自己的GPA,尽量保持较高的绩点。除此之外,英语国家会要求带雅思成绩或者托福成绩去申请,小语种国家会要求本国语言,对于商科类专业部分国家需要GMAT成绩,而有些国家需要GRE成绩等等一系列的学术性考试。
这些考试准备都要融入自己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到最后申请阶段再统一准备,时间紧迫,很有可能导致延误出国时间。
3.软性背景的提升
想要申请好院校,软性背景无疑是学校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点,如果学生除了考试成绩优异,而没有太多的经历和活动,那么很有可能被名校招生官拒绝。
要想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就要在规划中提升自身背景。
如 牛津大学招收学生的前提是 :学生是否拥有独特的创造力,是否具有好奇心去探索新的领域,是否拥有广泛的兴趣等等。所以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多去参加课外活动、实习、高规格比赛、志愿者活动等,丰富自己的阅历,会为申请奠定有利的基础。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多参加实验室活动;对于商科学生来说,多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注意积累自己的作品集。要有针对性的提升背景。
留学所收获的人生意义:
当曾经在英国留学的陶米写下留学对自己的影响时,已经回国工作3年的她仍会“内心澎湃”,那段辛苦而马不停蹄的经历在她的生活中留下的印记“十分深远”。“这段经历不能用物质财富来衡量。回国工作到现在,我还没赚回当年留学期间的花费,似乎并不值得。但留学经历对我人生态度的影响非常巨大。”陶米说,正是出国留学让她重新认知自己。
陶米的感受是周成刚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无论有多少种答案,“改变”是毋庸置疑的。
“我学会了规划时间,学会了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情;我更加独立了……”当陶米一条一条地写下留学带给自己的改变时,她说最重要的是看待人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虽然没办法具象地描述,但体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当初送陶米到机场,母亲站在机场国际出发口忐忑不安,担心“娇弱、举棋不定、独立能力不强”的女儿能否适应留学生活。她从没想到“女儿会一下子这么独立”。“其实,并非是我不独立,只是母亲没有看到。独自在外留学让母亲看到了我的另一面。”陶米说。杨青出国读书前,已有工作。当她决定迈出出国留学这一步时,周围全是不理解的声音——“到底有啥用”。当杨青结束学业回顾自己的留学经历时,对当年的这个答不上来的问题给出了答案:“在出国留学前,我以为自己三观已定,但是最终被肯特大学的教育改变了人生态度,何其有幸。教育最大的用处,也许就在这里。”
在陶米看来,这种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通过留学获得的“国际视野”。“虽然不一定每个学生通过出国留学都能获得国际视野,但留学是获得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留学带来的变化保持正向,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的杨老师在访学期间常和中国留学生交谈,他告诉记者:“在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的是他们把留学经历当作实现梦想的一个阶段。因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文化氛围,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但孩子们内心的梦想一直保持不变,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希望能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等,这些想法都没变过。抱着这些持定的信念,留学自然会朝着正向的方向发展,而不会因为出国学习就让自己迷失。”
【微语】留学是一个人的修行,在这里你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