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了近千名学生赴莫斯科大学学习,涉及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质、地理、生物等领域。回国后的他们大多成为了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某些学科的开创者,其中有28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荣誉学部委
员。
(1)管惟炎,男,1928年8月生,江苏如东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任校长。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任校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同年拨推荐为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研究生。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固体物理卷主编,《低温物理》杂志主编等职。
1953年,通过考试,他被派往前苏联留学,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成绩突出,被选送到著名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后来获诺贝尔物理奖)领导的物理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他以构思巧妙的实验发现了“反向卡皮察热阻”。1958年,在全苏低温物理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语惊四座。他提前毕业,被学校推荐并由苏联物理问题研究所彼得·卡皮查所长挑选为物理问题研究所的研究生,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对于固体与超流氦之间界面上温度不连续性的研究》,该文成为此课题研究中的经典之作。1960年,管惟炎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历任研究员、所长。
(2)郝柏林(1934年6月26日—2018年3月7日),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1961年至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和前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曾任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快报》主编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3种。与合作者在套介质天线振子理论计算、三维Ising模型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混沌理论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其著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与合作者在实用符号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3)钱皋韵,1927年 3月14日 生于上海市。核燃料工程、同位素分离专家,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3-1955年作为莫斯科大学研究生进修两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和中国核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先后在中子物理、聚变物理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初组织并参加了气体扩散机中核心元件-分离膜研制的协作工程,取得了出色成绩,是我国分离膜研制的创始人之一。
在我国铀浓缩技术向离心法过渡的决策中,曾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主持并参与包括离心机和辅助系统研制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离心机研制体系的建立,并及时组织了几种离心机的扩大试验和筹建了离心机小批量生产线,为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工业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四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赵柏林,1929年4月16日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和遥感学家。赵柏林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气象系,1957—1959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和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进修,以“云中的电荷”为题开展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赵柏林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和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所进修时,以“云中的电荷”为题开展研究。他与领航员等4人携带仪器乘气球飞至1000—3500米高空,进入云中进行云中电荷的测量。他们两次从莫斯科至乌拉尔行程约1000公里、20小时的飞行取得一批云滴电荷资料。他以此撰写成论文在苏联科学院学报上发表,并被作为苏联科学成就的一部分,刊载在世界气象组织公报上,受到苏联和国际上的重视。
赵柏林研制多频微波辐射计系列,建成大气遥感站,用以监测天气变化研制雷达与微波辐射计测雨系统;研究遥感水面油污和土壤湿度,用于环境遥感;建立光学遥感气溶胶和二氧化氮的新方法,利用卫星遥感得出东亚大气尘暴的分布和总量,建成低空大气遥感系统在海洋进行观测。
【微语】我们在家静静守候,期盼你学成归来,那时的你将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