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了近千名学生赴莫斯科大学学习,涉及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质、地理、生物等领域。回国后的他们大多成为了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某些学科的开创者,其中有28人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荣誉学部委员。
(1)郭爱克,1940年生于辽宁沈阳,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郭爱克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79年获慕尼黑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外表平和,内心坚强。”这是郭爱克在总结近七十年的人生时,对自己作出的八字评价。
1960年夏天,根据国家安排,郭爱克进入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学习。生物物理学在当时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但若干年后,在这个领域里的涉足,却奠定了中国生命科学家的国际地位。
(2)匡廷云,女,1934年12月29日出生,四川资中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植物生理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宣学术委员会主任。
匡延云院士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1987年被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特别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匡廷云院士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有些论文被国外有关学者广泛引用;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及自然科学奖等奖项。
(3)庞雄飞,广东佛山人,1929年8月1日出生,我国著名昆虫学家、生态学家、高等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华南农学院大学本科毕业,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副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9年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曾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庞雄飞对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长期研究工作。在该领域中,改进和发展生命表方法,提出种群控制指数作为定量研究各类因子作用的“算子”,建立害虫天敌及其与其他因子协同作用的研究方法,建立适应于种群控制研究的状态空间方程,打下了种群生态控制研究方法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天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系统整理中国的瓢虫科,描述瓢虫、赤眼蜂和缨小蜂100多个新种,对其中的重要天敌的利用进行了研究。
(4)孙儒泳,1927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现任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虫鼠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师范院校科技教育顾问。
1949年-195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习,1951年毕业。1954年保送到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独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六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六项奖励,并于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微语】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未来的花朵,绽放着希望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