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其内涵和外延一直是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课程的定义、类型和发展轨迹等方面阐释课程的核心内涵,以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认识课程这一基础性概念。课程的概念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的话题,其变迁反映了教育思想的变迁,也预示着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深入解析课程概念,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课程的定义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是将课程视为学科知识体系;二是将课程视为学习经验。前者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性,是传统的学科中心主义观点,侧重传递知识,存在机械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后者强调学生的主观经验,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将 indirect experience 转化为 direct experience,但可能导致知识体系的碎片化。因此,应处理好学科与经验、传递与生成的关系,形成动态平衡。
从课程内容的属性出发,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前者系统传承人类文明,后者强调直接经验,满足学习需求。二者应互补合作,避免偏向任一极端。此外,还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区分方法。不同类型课程都有其价值,应根据培养目标科学组合。
课程发展经历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的过程。预设课程强调专家定位和控制性,生成课程强调师生主体性。相较而言,预设课程更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生成课程更强调个体发展。二者作为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应处理好其关系,使课程既能满足社会需求,也能尊重个体差异。
综上所述,课程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誉题,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解析清楚课程的定义、类型和发展轨迹,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微语】我在遥远的家乡, 望着星空, 想象你在异乡的生活, 心中满是牵挂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