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求艺

首页 > 留学攻略 > 留学百科 > 留学百科地图

低龄孩子在国外留学父母应该怎么沟通,分享3个超级有用的改善亲子关系的建议

来源: 留求艺 更新时间:2024-10-30 15:01

2025年留学申请条件/费用/专业咨询 >>

近十年来,“留学热”在我国大城市出现白热化,出国留学人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出国留学的年龄结构也日益趋向“低龄化”,形成大批的“小留学生群体”。低龄留学隔开的不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地理距离,更是生活模式与环境彻底分离带来的文化距离与心理距离。

如何与子女保持有效沟通,让亲子关系不因分离而疏远?接下来,我们会共同探讨这个低龄留学家庭普遍关心的话题,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

01

低龄留学家庭的亲子关系现状?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低龄留学的学生,在与父母的日常沟通中,以谈论生活方面的内容为主,包括留学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或者困难,但很少或几乎从不向父母倾诉学习上遇到的阻碍。

在谈论生活状况时,报喜不报忧的比例居多,而愿意向父母吐苦水的学生比例要相对低一些。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愿意自行解决问题后再和父母汇报。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显示,在交流内容上,多数子女愿意向其父母介绍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或者吐露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多数不愿向父母诉说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但总体而言,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内容以子女的生活为主,占比75.5%,而子女的学习只占24.5%。

同时,根据笔者对低龄留学生子女的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子女愿意与父母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新鲜事,对父母的反馈多为汇报近况型与分享佳况型,而相形之下,子女愿意向父母倾吐苦水的比例要略低一筹,有相当一定比例的子女表示愿意在自己把烦恼解决完毕之后再向父母汇报。

另一方面,由于沟通交流的时间变少,父母们反而更能体谅子女,也更愿意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想法。

然而,学生们仍表示,在实际遇到问题时,由于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很难得到父母感同身受的理解。

此外,调查发现,低龄学生与母亲的关系要比与父亲更紧密。父亲往往更愿意与子女交流学业方面的问题与近况。但反观子女一方,他们往往愿意把学业方面的事留给自己处理,把学业方面的近况汇报给家长的意愿度并不是很高,甚至会对此避而不谈。这样的情况就部分导致了子女出于对聊天内容的倾向性选择而更愿意与母亲沟通。

02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低龄学生之所以更倾向于和母亲交流,主要在于父母双方的谈话重点存在差异。不同于父亲倾向于与子女交流学业的问题和近况,母亲与孩子聊天时更多谈论生活上的事。

而根据调查,身处异乡的小留学生与父母聊天时更倾向于谈论生活而非学业。

此外,不同年龄段留学,也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不同影响。小学时就选择留学的孩子,大多数选择住校,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更愿意向在校老师求助,而很少会征询家长的意见。时间久了,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也随之降低。

对于小学就选择低龄留学的孩子而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要更弱。笔者通过与留学机构人员的访谈获悉,大多数小学就出国留学的孩子都选择寄宿制学校,当孩子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一般会找学校老师,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也一般都是由监护人处理,向家长寻求意见和帮助的情况往往较少,因而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会拉大。

初中选择出国的孩子,相比小学开始的留学生,在思想上要更成熟一些。地理距离给了他们和父母属于彼此的空间,在沟通时反而更珍惜为数不多的交流机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近。

对高中时期选择留学的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和已拥有充分的自理能力,无论在生活中或是思想上,都会变得更为独立,与父母的交流次数都在不断减少,亲子互动频率大幅下降。

另外一个对亲子关系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是家长的期望值。由于出国留学对不少家庭而言,是一笔高额的投资,希望看到回报的家长不免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

这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较大心理压力,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一些孩子会产生自卑和迷茫的心态,更不愿意与家里沟通,与父母逐渐疏远。

对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子女出国留学对于家庭本身就是一笔较大的开销,对于有些父母来说,选择让子女低龄出国留学更像是一笔巨额投资,讲求回报和收益率,另一方面,中国家长传统的“望子成龙”的心理也会导致家长对他们赋予更高的期望值。

然而,笔者结合对子女的访谈结果发现,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尤其当自己的成绩与家长的期望值不符时还会变得迷茫自卑,从而变得不愿意与父母交流,逐渐使亲子关系变得疏远。

最后要谈的一个因素是亲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根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说教型占了沟通模式的最高占比。

根据笔者对低龄留学生子女的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倾向于说教型和劝导型,其中说教型占比最高。同时,笔者发现,这些表示父母的沟通属于说教型的子女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了你不愿与父母交流”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表示有部分原因是“父母的说教型反馈”,同样比例很高的因素还有“父母的过度担忧”、“我怕他们操心”等,除此之外,“父母的反馈没有用”的因素也占一定比例。

说教型的沟通模式实际上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子女的参与度,家长急于想让孩子听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理念,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却往往并没有兴趣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对于子女而言,他们往往更需要的是家长的倾听与认可,当面对家长频繁的说教,他们与家长沟通的愿意度就会下降,从而进一步造成子女与家长在心灵上的距离感,对亲子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03

改善亲子关系的建议

一、与孩子保持适当的沟通频率

低龄留学的孩子,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帮助其消除在异乡的不安全感,培养自信和自尊心。长期不与孩子沟通,对孩子成长不利。

在孩子出国留学以后,家长应该跟孩子保持适当地沟通交流。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即代表着一种肯定,长期不与孩子交流会让孩子在国外缺少自信和自尊心,亲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会严重恶化,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亲子间缺少沟通往往还会使他们缺少安全感。

另一方面,父母联系孩子也不能过于频繁,否则高频的关注容易给孩子造成厌烦感,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扰孩子的学习生活,加剧亲子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沟通模式

不恰当的沟通模式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建议家长们摈弃说教型的沟通,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沟通方式,当一个好听众,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强加于他们和否定他们。

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业问题,不要过多询问和督促,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诉说,扮好倾听者的角色。当孩子发表他的新想法时,不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标准立刻对其表示否定,家长应该尽力学会与孩子共情,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感受,不把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当家长能更好地接纳孩子的观点时,甚至可以吸收国外的思想与文化,审视自己,自我提升,实现文化反哺。

在沟通内容方面,家长应该尽力引导孩子自己去表达,而不是逼问孩子去汇报学业近况。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学业问题,不要过多询问和督促,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三、家长及时找到新的生活重心

孩子不在身边,难免让一些家长心理感到不适应。

因此,,给自己空间的同时也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自我探索和成长。

孩子离家后,家庭的运作系统失调,家长心理上的不适应性是难免的,家长们需要重新找到新的生活重心,规划好没孩子在身边的生活通过充实自己来弥补孩子离家后的孤独感,实现“再社会化”,给自己更多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留给孩子更多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