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10月,中国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遣少年留学生,分4批,一共派遣了120人到美国留学。这批留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所以他们也被称为“留美幼童”。这件近代史上的新事,从此开启了中国的留学篇章。请听深圳国际预科学院院长傅腾霄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细数那些中国早期留学史上的风云人物。
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建立了新的学堂,二是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最早使用“留学生”这个词的是日本人。早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就派了“遣唐使”来到中国,一开始是出于外交的需要。后来,日本又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在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开展学习。
中国的留学史开始于清朝末年。1872年,首批留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从此揭开了中国留学的历史大幕。
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留学之父”,也就是广东中山人容闳。他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觉得出国学习很有好处,所以回国后他一直奔走呼号,做了很多工作,希望清政府能够派遣留学生出国。经多方努力,1872年10月,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遣少年留学生。其中最大的学生十五六岁,小的只有10岁左右,分4批,一共派遣了120人。这是中国最早出洋的第一批留学生。
一直到1881年秋天,这些留学生被全部遣返回国。其中,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从美国的大学毕业,像詹天佑毕业于耶鲁大学,而多数人并没有把大学本科修完。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学习了英语,在中等专业学校或者大专学校学习了不少专业知识。
这些人回国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比如唐绍仪,民国时曾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梁诚,出任驻美公使,协助完成了对美国追还“庚子赔款”的事情(用以资助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唐国安,筹建了清华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最有名的是詹天佑,他主持修建了全长约200公里的京张铁路,这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当时我国经济落后,技术条件很差,修这么一条铁路连外国人都不敢想,因为其间要架桥、修隧道,非常复杂。所以后来有人把詹天佑修的这条铁路,与中国的万里长城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批留美学生虽然只有120人,但是对中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留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答应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当时,美国政府从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准备把一部分赔款退还给中国,用这笔赔款筹办了清华大学,并资助一些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清华大学最早就叫作“留美预备学校”。后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一共送了1000多人去美国留学。
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以后,很多人都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中坚力量。比如茅以升,他后来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筑大师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还有周培源、侯德榜、裘昌运、廖世承、胡适、赵元任、傅斯年等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胡适是中国到美国留学的留学生中得到荣誉博士最多的一位,一共有37个荣誉博士。赵元任先生是少有的语言学研究天才,除了懂20多种外语,他还有一种特别的天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少数民族语言。傅斯年先生也很有名,是历史研究的学者。周培源先生曾担任过教育部长,也做过北大校长。
在中国留学史上,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留法勤工俭学。留学法国虽然是民间组织的,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当时,由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发起了一个“留法俭学会”,从1912年开始,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赴法俭学。后来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但1917年以后,重新组织了更多的人去法国留学。这一时期正赶上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所以我党的很多重要领导人都曾经参加留法勤工俭学。比如,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徐特立、蔡畅、李富春、何长工、萧三等人,都是早期留学法国的。此外,像周恩来、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等,他们后来都成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和陈毅率余部转战南下。有一天想借宿在一座天主教堂,遭到了法国神甫的拒绝。这时,陈毅同志上前和神甫用法语沟通,对方马上同意了。他说,没想到共产党里还有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