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出国留学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清政府官方直接选派留学生,如驻日公使为培养日语精英而选派的学生,以及南北洋大臣和地方督抚为培养文武人才而选派的学生。
此外,还有维新或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的亡命客,例如戊戌变法的康梁等人。
1868年,容闳向清朝提出选派少年出洋留学的计划,计划每年派30人,4年完成,学习期限15年,在美国设立留学生事务所管理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费从海关收入中拨出。
1872年,容闳率领第一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1870年,清政府开始启动幼童赴美留学的计划,计划招4批幼童,每批30人,先在上海进预备学校补习英文,学满一年后赴美留学。
这些幼童在美国接受教育,很多人进入了知名大学,如詹天佑等人进入了耶鲁大学。
除了美国,清朝末年的留学生也赴欧洲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自费和官费。自费留学生如王韬、伍廷芳等人,主要依靠教会资助。
官费留学生由清政府派遣,如1875年沈葆桢派遣的刘步蟾、魏瀚等福州船政学堂学员赴欧洲留学,至1897年共派遣了四次,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
清末时期,也有部分人通过自费或其他途径赴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留学,例如黄宽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
总结起来,清朝末年的出国留学途径主要包括清政府官派、容闳计划、幼童赴美留学计划以及官派赴欧洲留学等。这些留学途径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