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你的emoji是怎么来的呢?
1999年,栗田是NTT移动通信公司事业部的员工,他发现在无线电寻呼系统中撤销了一个 “❤️” 后
用户的流向竟然变了。
文字符号可以完成人们交流的需求吗?他萌生了创造文字符号的想法。
然而栗田的 emoji 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连续遭到夏普、松下等大厂商的拒绝后,他自组团队,为了将人类所有表情囊括其中,在当时仅有12x12像素符号的简陋技术条件下设计出了一系列的表情符号。
随后,通过参考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时诞生的统一指示图,以及日本漫画启发,栗田出了第一代emoji。1999 年2月22日,emoji 正式诞生,2009年,emoji 表情被纳入因特网 ,Unicode(统一码),开始被全世界使用,随后苹果、安卓等系统也纳入了 emoji 表情。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粟田创造的表情逐渐走向世界。
(第一代emoji)
emoji的共通性和质疑
emoji的出现弥补了人在网络对话中文字无法表达感情的空白。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需要借助表情和肢体表达情感,而在网络世界中,如果只剩下文字之后,感情交流就感觉缺少了什么。而emoji的出现就如同文本版的表情与肢体。
emoji之所以可以那么流行,是因为它建立与人类语言发展的极限之上,辅助了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情绪的传递。当它开始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上开始被广泛使用的时候,它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超越国籍,连接起全世界,成为了一种全球共通的“语言”。
那么emoji真的是具有共同性吗?
在TouchType发布的《emoji》报告中显示:不同国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对emoji的使用偏好不相一致。
例如,法国人更爱使用❤️,使用的频率是其他语言平均值的4倍,
阿拉伯语地区人群更喜欢花与植物